却说孔明在卤城之内,与魏军相持日久,却始终不见魏军出战,心中早已料到,司马懿必然是又在暗中酝酿什么阴谋诡计。他当即将姜维、马岱二人唤入帐中,秘密听令道:“如今魏军龟缩于山险之后,坚守不出,不与我军交战,其意图无非有二:一者,是料定我军在卤城收割的小麦,数量有限,难以支撑大军长久消耗,想要待我军粮尽之后,不战而屈我之兵;二者,便是想要暗中派遣精兵,前往偷袭我军后方咽喉要道剑阁,截断我军粮道与归路,使我军陷入进退两难之绝境也!汝二人可各引一万精锐兵马,偃旗息鼓,星夜兼程,火速赶往剑阁各处险要关隘,预先设下埋伏,严密布防。魏军见我军早有准备,必然不敢轻举妄动,知难而退去矣。”姜维、马岱二人领了将令,各自引兵去了。
正在此时,长史杨仪匆匆入帐,向孔明禀报道:“启禀丞相,先前丞相曾下令,教我军各部兵马,以一百日为期限,轮换一次。如今期限已到,从汉中前来替换的后续部队,已然抵达川口。前线负责交接的官吏,文书亦已送到。目前在我军营中,尚有八万将士,其中有四万余人,按照规定,应当与后续部队进行换班,返回汉中休整。”
孔明闻言,点了点头道:“军中既有此令,便当依令而行,不可有误。立刻传令下去,教那些应当换班返回汉中休整的将士,即刻收拾行装,准备启程。”
那些接到换班命令的蜀军将士,听闻可以返回汉中,与家人团聚,无不欢欣鼓舞,兴高采烈,纷纷开始收拾行装,准备启程。
就在此时,忽然有探马飞马来报,神色慌张地禀报道:“启禀丞相!大事不好了!魏将孙礼,已统领雍州、凉州各路援军,约有二十万之众(号称),前来助战!其先头部队,已绕过我军主力,正向剑阁方向急扑而去,意图偷袭我军后路!而魏军大都督司马懿,亦已亲率其主力大军,正向我卤城方向,发动猛烈进攻了!”
蜀军众将士听闻此讯,无不惊骇失色,军心浮动。
长史杨仪急忙再次入帐,向孔明禀告道:“丞相!如今魏军援兵大举来犯,攻势甚是凶猛!为今之计,还请丞相暂且将那些准备换班返回汉中的将士留下,先合力击退来犯之强敌,待到新来的后续部队抵达之后,再行换班之事,亦未为晚也!”
孔明闻言,却是断然拒绝道:“不可!吾用兵遣将,向来以‘信义’二字为根本!既然先前早已颁下军令,规定了换班期限,又岂能因眼前些许危局,便轻易失信于三军将士?况且,那些应当返回汉中休整的蜀中将士,皆已打点好行装,做好了归家准备,其远在故乡的父母妻儿,亦必是日夜倚门而望,盼其早归。吾诸葛孔明纵然今日要在此处身陷绝境,亦决不能失信于民,强留他们在此与我一同送死!”当即再次传下将令,教那些应当换班的将士,依照原定计划,于当日便即刻启程,返回汉中,不得有误!
那些准备换班的蜀军将士,听闻丞相在如此危急关头,依旧信守承诺,不肯强留他们,皆是感激涕零,无不为丞相的仁德与信义而深深感动。他们纷纷自发地聚集在帅帐之前,齐声大呼道:“丞相如此厚施恩德于我等,我等深受感动,皆愿暂且不返回家乡,情愿留在此处,各舍一条性命,与那魏军决一死战,以报答丞相知遇之恩!”
孔明走出帅帐,见众将士皆是群情激奋,战意高昂,心中亦是十分感动。他朗声道:“诸位将士忠勇可嘉,吾甚感欣慰!然则,军令如山,尔等既已到了换班期限,理应返回家乡,与亲人团聚,岂可因我一人之故,而再复留于此险境之中?”
众将士却皆是异口同声,坚决表示要与丞相一同出战,不愿返回家乡。
孔明见众心难违,沉吟片刻道:“也罢!既然汝等皆有此报国杀敌之决心,吾也不好再强行阻拦。汝等可立刻尽数出城,于城外列开阵势,安营扎寨。待那魏军远道而来,立足未稳,气息未定之际,便不必等他喘息歇脚,立刻发动迅猛攻击,以逸待劳,挫其锐气,此正乃兵法所谓‘以逸待劳’之妙用也!”
那些蜀军将士听了孔明之言,更是欢声雷动,士气高昂,纷纷手持兵器,欢天喜地地奔出卤城,于城外列开阵势,严阵以待,只等魏军前来送死。
却说那魏将孙礼所统领的雍州、凉州援军,皆是长途跋涉,倍道而来,早已是走得人困马乏,疲惫不堪。他们刚刚抵达卤城附近,正准备下寨歇息,喘一口气,不想,早已在城外严阵以待的蜀军将士,却已如猛虎下山一般,呐喊着从四面八方一拥而上!人人奋勇争先,个个舍生忘死,正是兵精将锐,士气如虹!而那些远道而来的雍凉魏军,哪里抵挡得住蜀军这般迅猛的攻势,几乎是一触即溃,纷纷掉头便逃,望风而走。蜀军将士更是奋勇当先,在后紧追不舍,一路掩杀过去,直杀得那些雍凉魏军尸横遍野,血流成渠,鬼哭狼嚎,惨不忍睹。
孔明在城楼之上,亲自擂鼓助威,指挥蜀军作战。见魏军大败,他立刻下令收兵,将得胜之师,重新召回城中,大加犒赏。
正在此时,忽然有探马从永安方向,星夜飞奔来报,言说永安守将李严,有紧急书信禀报。孔明闻言,心中一惊,急忙拆开信封观看。只见那书信之上写道:
“近闻东吴方面,暗中派遣使者,潜入洛阳,与魏国私下勾结,意图连和;魏国亦已答允,并许诺事成之后,将荆州割让与东吴,作为报答。作为交换条件,魏国要求东吴立刻兴兵,攻打我西川腹地,以牵制我军北伐。幸亏东吴方面,目前尚在犹豫观望,未曾立刻起兵。然则,此事关系重大,一旦东吴当真背盟,则我西川危矣!末将已探知此确切消息,伏望丞相早作良图,以防不测!”
孔明览毕书信,更是惊疑不定,心乱如麻。他急忙召集帐下诸将,将李严的书信内容,告知众人,然后忧心忡忡地说道:“倘若东吴孙权当真背信弃义,与曹魏勾结,兴兵侵犯我西川腹地,则我军腹背受敌,形势万分危急!为今之计,我等必须立刻班师回朝,全力防备东吴,方为上策!”
随即,孔明立刻传下将令,教驻守祁山大寨的各路兵马,即刻拔寨起程,火速退回西川境内。“那司马懿老贼,见我大军尽数屯于此卤城之内,必然不敢轻易分兵前来追赶祁山方向的撤退部队。”于是,驻守祁山大营的王平、张嶷、吴班、吴懿等将领,皆奉孔明将令,将大军分为两路,偃旗息鼓,星夜兼程,悄无声息地徐徐退入西川境内去了。
魏将张合见祁山蜀军大营突然人去楼空,唯恐其中有诈,不敢轻易派兵追赶,急忙将此消息,报知大都督司马懿,道:“都督,如今祁山蜀军已尽数退去,不知其究竟是何用意?我军是否应当立刻挥师追击?”
司马懿沉吟片刻,缓缓道:“诸葛孔明用兵,诡计多端,虚虚实实,难以揣测。为今之计,我军不宜轻举妄动。不如依旧坚守营寨,静观其变。待他粮草耗尽,军心动摇,自然会不战而退。届时再行追击,亦未为晚也。”
正在此时,帐下忽然有一员名为魏平的裨将,按捺不住,出班进言道:“都督!如今蜀军主力已然从祁山大营撤退,其势必衰,正是我军乘胜追击,一举将其歼灭的天赐良机!都督为何却反而下令按兵不动,龟缩于此?如此畏蜀如虎,岂不怕被天下英雄耻笑我大魏无人耶?”
司马懿听了魏平这番话,心中虽然有些不悦,但表面上却依旧不动声色,只是淡淡地说道:“将在外,当以稳妥为上。孔明之智,不可不防。”依旧坚决不肯下令追击。
却说孔明在卤城,得知祁山方向的蜀军主力,皆已安全撤回汉中之后,心中稍安。他随即秘密召来长史杨仪、将军马忠二人入帐,对其二人如此这般,这般如此,面授了一条退敌密计,令二人即刻率领一万名精锐弓弩手,星夜兼程,火速赶往剑阁古道之中的险要隘口——木门道,于道路两侧的山林之中,预先设下埋伏。倘若有魏军追兵从此路追来,便只听中军炮响,立刻将预先准备好的巨石滚木,从山上滚下,先将其去路彻底截断,然后两路伏兵,再从道路两侧,万箭齐发,将其射杀于谷中。杨仪、马忠二人领了密令,不敢怠慢,立刻引兵去了。
随即,孔明又唤来大将魏延、小将关兴二人,命他二人率领一支精兵,负责全军断后,并于卤城城头之上,四面遍插蜀军旗帜,城中各处,则胡乱堆放大量干柴茅草,日夜燃烧,虚放烟火,做出城中尚有大队蜀军驻守的假象,以迷惑魏军。而蜀军主力大军,则在夜幕的掩护之下,悄无声息地尽数撤出卤城,径直望木门道方向,安全转移而去。
魏军营中的巡逻哨探,远远望见卤城方向烟火不断,旗帜招展,急忙将此情景报知司马懿:“启禀都督,蜀军大队人马,似已尽数撤退。但不知其城中究竟还留有多少兵马防守?”
司马懿闻报,心中一动,他亲自带领少量亲兵,悄悄来到卤城附近,在高处仔细观望。只见城楼之上,确实是旌旗招展,迎风飘扬;城中各处,亦是烟雾缭绕,隐约可见人影晃动。但他凭借多年与孔明交战的经验,总觉得此事有些蹊跷,便冷笑一声道:“哼!诸葛村夫又在故弄玄虚!此必是空城之计也!”随即,他派遣数名胆大心细的精锐斥候,悄然潜入城中探查。果然,不多时,斥候便回报,城中早已是空无一人,蜀军主力,已然尽数撤退!
司马懿闻言大喜,抚掌大笑道:“哈哈哈!诸葛孔明终于还是技穷退走了!如今蜀军已退,何人敢为我军先锋,前去追赶,一雪前耻?”
先锋大将张合慨然出班道:“末将愿往!”
司马懿闻言,却是眉头一皱,劝阻道:“儁乂将军,你性情急躁,又勇猛有余,而谋略不足。此去追赶,蜀军在险要之处,必然会设有埋伏,恐将军会中其奸计,不可轻动啊!”
张合却不以为然,朗声道:“都督此言差矣!都督当初出关之时,便曾亲口任命末将为全军先锋,如今正值建功立业,追亡逐北之际,都督却又不肯让末将出战,这又是何道理?莫非是信不过末将的本事么?”
司马懿叹道:“唉,非是吾信不过将军。只是那诸葛孔明,用兵如神,诡计多端,蜀军此番退去,沿途险要之处,必然会设有重重埋伏,须得十分小心谨慎,方可追赶,否则,必遭大祸。”
张合却是傲然道:“都督放心!蜀军那些雕虫小技,末将早已烂熟于胸,心中自有提防,不必都督挂虑!”
司马懿见张合执意要去,又不好过分拂其面子,只得无奈道:“唉,既然将军心意已决,执意要去追赶,本督也不好再强行阻拦。只是,倘若此去,当真中了埋伏,有所闪失,届时莫要追悔莫及,怨恨本督便是。”
张合慨然抱拳道:“末将食君之禄,自当忠君之事!大丈夫舍身报国,乃是本分!纵然是马革裹尸,战死沙场,亦虽万死而无怨无悔!”
司马懿见他去意已决,只得点头应允道:“既如此,将军可亲率五千精锐骑兵,先行出发,以为前哨。再教裨将魏平,率领两万马步军兵,随后接应,以防蜀军在途中设有埋伏。本督则亲率三千铁甲精骑,在最后方压阵策应。”
张合领了将令,心中大喜,立刻点起五千精锐骑兵,如猛虎下山一般,杀气腾腾地向前追赶而去。
大军一路疾行,追赶了约有三十余里,忽然听得背后喊杀声大震,从路旁树林之中,骤然杀出一彪军来,为首一员大将,横刀立马,大声喝道:“呔!魏将张合,慢走一步!你家魏延爷爷在此等候多时了!”
张合回头看时,见来将正是蜀中猛将魏延,不由得勃然大怒,立刻回转马头,挥舞着手中长枪,与魏延大战在一处。二人枪来刀往,棋逢对手,将遇良才,只杀得是难解难分。战不十余回合,魏延忽然卖个破绽,虚晃一刀,拨马便走,佯装败退。
张合不知是计,怒吼一声,拍马在后紧紧追赶。又向前追赶了约有三十余里,张合勒住马头,回头四下里观望,却见沿途并无丝毫伏兵的迹象,心中不由得有些疑惑,但求功心切,便又催动战马,继续向前追去。
方才转过一道山坡,忽然听得前方喊杀声再次大作,又一彪军马如旋风般从山林中杀出,为首一员大将,白马银枪,威风凛凛,横刀立马,拦住去路,大声喝道:“张合匹夫,休要再往前追赶了!有你家关兴小爷在此!”
张合见了,更是怒火中烧,也不答话,立刻拍马舞枪,与关兴大战在一处。二人亦是战不十余回合,关兴也忽然拨转马头,佯装不敌,向山林深处败退而去。
张合杀得兴起,哪里还顾得上许多,立刻催马在后紧紧追赶。一直追赶到一处地势险要,林木茂密的所在,张合心中方才略微感到一丝不安,他急忙下令军士,四下里仔细哨探,回报说并无任何伏兵的迹象。于是,他这才放下心来,继续催马向前追赶。
不想,那魏延却早已趁此机会,悄然绕到他的前方,再次拦住去路。张合无奈,只得再次与魏延大战了十余回合,魏延依旧是诈败而走。张合此时早已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,只顾着奋勇向前追杀,一心想要将魏延、关兴二人斩于马下,以泄心头之恨。不想,刚刚追出不远,又被那关兴从斜刺里杀出,再次截住去路。
张合勃然大怒,拍马摇枪,与关兴再次大战在一处。战有十余回合,只见蜀军将士,忽然纷纷将身上的盔甲、兵器、以及各种行军什物等件,尽数抛弃于道路之上,堆积如山,几乎将整个山路都堵塞得水泄不通。魏军将士见了,以为是蜀军溃败,纷纷下马,争抢那些蜀军丢弃的财物。
而魏延、关兴二将,则依旧轮番上阵,与张合且战且走,不断地将其引向预定的埋伏圈。张合此刻早已是杀红了眼,只顾着奋勇向前追赶,哪里还能分辨得出真假?
看看天色将晚,张合终于将魏延、关兴二人,追赶到了一处名为“木门道”的险峻隘口。只见魏延忽然拨转马头,立马于道口之上,手指张合,高声大骂道:“张合逆贼!老子今日不与你这厮缠斗,你却偏偏不知死活,只顾着死缠烂打,紧追不舍!也罢!今日,老子便在此与你这厮决一死战!让你也知道知道,你家魏延爷爷的厉害!”
张合被魏延一番辱骂,更是气得三尸神暴跳,七窍内生烟,他怒吼一声,挺起手中长枪,催动胯下战马,如同一道黑色闪电,径直向着魏延猛扑过去!魏延亦是挥舞着手中大刀,迎了上来!二人再次大战在一处!
然而,此番交手,却与先前大不相同。战不十余回合,魏延便忽然大败,连手中的大刀也险些失手,更是将头上的盔甲也尽数抛弃,只身匹马,带领着残兵败将,慌不择路地向着那狭窄的木门道中,狼狈逃窜而去!
张合见状,更是杀得性起!又见魏延被打得如此狼狈,心中更是得意万分,哪里还会想到其中有诈?他立刻催动战马,一马当先,率领着麾下铁骑,如潮水一般,紧随着魏延的败兵,也一头冲入了那幽深狭窄的木门道之中!
此时,天色早已完全昏黑下来,伸手不见五指。就在张合率领魏军,刚刚冲入木门道中央地带,忽然听得一声惊天动地的炮响!紧接着,从木门道两侧的山崖之上,火光冲天而起!无数预先准备好的巨石、滚木、以及燃烧着的干柴草料,如同冰雹一般,从天而降,劈头盖脸地向着谷中的魏军砸了下来!只在顷刻之间,便已将木门道的前后去路,彻底堵塞得水泄不通!
张合眼见此景,方才恍然大悟,自己已然是中了诸葛亮的埋伏死计!他不由得大惊失色,魂飞魄散,口中只叫得一声:“不好!我中计矣!”急忙想要勒转马头,从原路杀出。然而,为时已晚!他回头望去,只见身后的道路,亦早已被滚落下来的巨石滚木,堵塞得严严实实!中间只有一段不过数十丈长的空地,两边皆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,地势险峻异常,根本无路可逃!张合至此,已知自己今日是必死无疑,插翅难飞了!
正在此时,忽然听得山崖之上传来一声清脆的梆子声响!紧接着,从道路两侧的山林之中,以及悬崖峭壁之上,早已埋伏在此的数万名蜀军弓弩手(实则为杨仪、马忠所率之一万弓弩手,此处为夸张描写,以显其威),万弩齐发!无数如同蝗虫一般密集的箭矢,带着撕裂空气的尖啸,从四面八方,铺天盖地般向着谷中被困的魏军激射而来!
可怜那魏国一代名将张合,虽然勇冠三军,武艺超群,但此刻身陷绝境,又无处躲藏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无数利箭,射入自己的身体!他身边的百余名亲兵部将,亦是无一幸免,皆与主将一同,被乱箭射死于这阴森恐怖的木门道之中!一代将星,就此陨落,令人扼腕叹息!
后人有诗赞曰:伏弩齐飞万点星,木门道上射雄兵。至今剑阁行人过,犹说军师旧日名。
却说张合已死于木门道中。随后负责接应的魏将魏平,率领两万魏军,刚刚追到木门道口,便见前方道路已被巨石滚木彻底堵塞,又听得谷中箭如雨下,惨叫连连,已知先锋张合已然是中了蜀军的埋伏,凶多吉少了。众魏军将士不敢再向前一步,急忙勒转马头,便要向后退去。
正在此时,忽然听得山崖之上,有人高声大叫道:“山下魏军听着!我家丞相诸葛武侯在此!”众魏军将士急忙抬头仰视,只见在摇曳的火光之中,孔明身披鹤氅,手持羽扇,正立于山崖之巅,宛如天神下凡一般。他手指着山下的魏军,朗声道:“吾今日在此处围猎,本是想要射杀一匹不听话的劣马(指司马懿),却不想误中了一头蠢笨的野獐(指张合)!也罢!尔等这些残兵败将,皆是无辜受戮之人,吾今日且饶尔等一条性命,速速回去,替我上覆与司马仲达老贼:教他早晚洗净脖子,乖乖等死,本相迟早必将其擒于马下,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矣!”
那些魏军将士,听了孔明这番话,更是吓得魂飞魄散,哪里还敢再有半分迟疑,纷纷丢盔弃甲,抱头鼠窜,狼狈不堪地逃回报知司马懿。
司马懿听闻张合已战死于木门道中,不由得悲伤万分,仰天长叹道:“唉!张隽乂将军(张合)为国捐躯,身死沙场,皆是吾司马懿之过也!若非吾优柔寡断,未能及时制止其冒进,又岂会致使其惨遭此横祸!吾愧对陛下重托,愧对隽乂将军在天之灵啊!”随即,他下令收拢残兵败将,班师返回洛阳,向魏主曹睿请罪去了。
魏主曹睿在洛阳,听闻一代名将张合,竟也战死于诸葛亮之手,更是挥泪叹息不已,心中对孔明的畏惧与憎恨,又加深了数倍。他下令将张合的尸首,从木门道中寻回,厚礼安葬,并追赠谥号,以彰其忠勇。
再说诸葛孔明,在木门道设计射杀了魏将张合之后,便率领大军,返回汉中休整。他本欲立刻班师返回成都,面见后主刘禅,商议下一步的北伐大计。不想,却接到永安都护李严派人送来的奏章。那李严竟在奏章之中,颠倒黑白,混淆是非,向后主刘禅妄奏道:“臣已尽心竭力,将所有军粮筹措齐备,正准备派人星夜运往丞相军前,以供大军支用。却不知丞相为何忽然下令,全军班师回朝,以致前功尽弃。”
后主刘禅本就昏聩无能,又偏听偏信,见了李严这封奏章,更是对孔明心生不满,当即便派遣尚书费祎,火速赶往汉中,面见孔明,质问其无故班师回朝之缘故。
费祎马不停蹄地赶到汉中,宣读了后主的旨意。孔明听罢,大惊失色,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!他急忙解释道:“费尚书有所不知。前番吾在前线,正是因为接到永安李严派人送来的告急书信,言说东吴孙权即将兴兵,大举入侵我西川腹地,吾唯恐后方有失,腹背受敌,故而才不得不下令,全军火速班师回防!此事千真万确,绝无虚言!”
费祎亦是满腹狐疑道:“丞相此言差矣。据那李严向陛下所上奏章,却明明白白地说,军粮早已筹措齐备,随时可以运往前线。反倒是丞相您无缘无故,突然下令全军班师回朝,以致北伐大业,功败垂成。天子正是因此心中疑惑,才会特意派遣下官前来,询问丞相缘由啊。”
孔明听了费祎这番话,更是勃然大怒!他立刻下令,派人严密访查此事。很快,便查明真相:原来,竟是那永安都护李严,因未能及时筹措齐备足够的军粮,又害怕丞相班师回朝之后,会因此事而降罪于他,故而才故意伪造告急书信,谎报军情,将孔明从前线骗回。然后,他又恶人先告状,反过来向后主刘禅上奏,诬陷孔明无故班师,想要以此来遮掩自己的过失,蒙混过关!
孔明得知真相之后,更是气得须发皆张,怒不可遏,厉声喝道:“好个匹夫李严!竟敢为了一己之私利,伪造军情,阻挠北伐,险些断送我大汉复兴之大业!似此等奸佞小人,若不严惩,何以正国法,安军心!”当即下令,将李严从永安召回汉中,验明罪责之后,便要将其推出辕门,斩首示众!
尚书费祎见状,急忙上前劝道:“丞相息怒!念在李严亦是先帝托孤之重臣,曾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份上,还请丞相姑且看在先帝的情面,从轻发落,饶恕他这一次吧。”
孔明沉吟半晌,方才从其言,免了李严的死罪。费祎随即修下表章,将李严的罪行,以及孔明的处置意见,详细启奏与后主刘禅。
后主刘禅在成都览毕表章,得知真相之后,亦是勃然大怒,立刻下令,将李严推出去斩首!幸亏参军蒋琬及时出班劝谏,言说李严乃是先帝托孤重臣,不可轻易斩杀。后主方才暂息雷霆之怒,下令将李严所有官职,一撸到底,贬为庶人,流徙到偏远荒凉的梓潼郡闲住,永不录用。
孔明处理完李严之事后,便班师返回成都。他感念李严之子李丰为人忠厚正直,又素有才干,便将其提拔为自己的长史,留在身边任用。回到成都之后,孔明痛定思痛,深感北伐之艰难,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成。于是,他便在成都安心休养,一面积极积蓄粮草,整顿兵马,修治军械;一面又潜心钻研兵法阵图,讲习武艺,与众将士一同操演阵法,存恤士卒,以固国本。如此,光阴荏苒,转眼之间,不觉又已过去了整整三年。蜀中在他的治理之下,政通人和,百姓安居乐业,军备也日益充实,国力蒸蒸日上。
时值蜀汉建兴十二年(公元234年)春二月。孔明自觉准备充分,时机成熟,便再次入朝,向后主刘禅奏道:“陛下,老臣在成都休整数年,存恤军民,如今粮草早已丰足,军械亦已修缮齐备,三军将士,皆是兵强马壮,士气高昂,已然可以再次兴兵,大举伐魏了!臣此番出征,倘若不能扫清奸党曹魏,光复中原汉室,则誓不再回成都,拜见陛下了!”其言辞恳切,其“北伐之决心”更是坚如磐石,不可动摇!
后主刘禅听了,却是面露难色,劝道:“相父,方今天下,魏、蜀、吴三国鼎足之势已成,江东孙权与北国曹魏,亦未曾再敢轻易入寇我大汉边境。相父又何苦屡屡兴此劳师远征之举,不能安享太平,颐养天年呢?”
孔明闻言,老泪纵横,慨然答道:“陛下此言差矣!老臣深受先帝三顾之恩,知遇之隆,白帝城托孤之重,此恩此情,纵然是粉身碎骨,亦难以报答万一!老臣食不甘味,夜不安枕,即便是身在梦寐之间,亦未尝有一刻敢忘记先帝恢复中原,重兴汉室之遗愿!竭尽臣之所能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为陛下扫平奸佞,克复中原,重兴炎刘,此乃老臣毕生之唯一愿望也!舍此之外,别无他求!”其忠心耿耿,日月可鉴!
孔明话音未落,忽然从文武百官的班部之中,昂然走出一人,朗声道:“丞相差矣!为臣以为,丞相此番断不可再轻动刀兵,兴师北伐了!”
众人循声望去,只见说话之人,乃是蜀中名士,光禄大夫谯周是也。此人精通天文术数,善观星象,能预知吉凶祸福。
正是:武侯鞠躬尽瘁惟忧国事艰难,太史洞察天机又论天道循环。
未知这谯周究竟有何惊世骇伦之议论,他又将如何劝阻孔明北伐,且看下文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