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墨飞的手指在潜水表上敲了三次,防水玻璃表面映出他紧缩的眉头。水下传感器显示的温度是31.2℃,比珊瑚白化的临界温度高出0.7℃。耳麦里传来妮可·杨沙哑的嗓音:“东北区鹿角珊瑚开始产卵了——比数据库预测提前了九天。”
他低头看向腕间的监测仪,共生藻叶绿素荧光强度正在暴跌。成群的粉色珊瑚卵从枝杈间喷涌而出,像一场逆向的暴雪,却被30米上方涌来的暖流冲散。一条鹦嘴鱼从面罩前掠过,鱼鳃挂着半透明的黏液——这是珊瑚在高温下分泌的死亡信号。
“AI预测的产卵窗口误差超过200小时!”妮可浮出水面,扯下呼吸管狠狠摔在科研船甲板上。她右臂的植入芯片闪着红光,皮下隐约可见珊瑚状的蓝色血管纹路,“那些算法根本没考虑过酸化海水对生物钟的干扰!”
船长室突然传来争吵声。三个晒得黝黑的旅游业者堵在门口,领头的光头男人指着声呐图:“你们船上的超声波驱赶了鱼群!今天有12艘观光潜艇要下水,赶紧挪窝!”
李墨飞瞥见那人手腕上的金表——表面镶着迷你珊瑚标本,正是已经白化死亡的轴孔珊瑚。妮可突然掀起衬衫下摆,露出腰间的手术疤痕:“去年你们用氰化物捕鱼时,怎么不说干扰生态?”
实验室的恒温箱里,6块珊瑚样本正在渗出褐色黏液。妮可的激光扫描仪划过表面,全息投影显示出钙化层的蜂窝状孔洞。“碳酸盐离子浓度比20年前低了38%,”她敲着培养皿,“这些珊瑚就像泡在可乐里的牙齿。”
李墨飞举起pH计插入海水样本,数值在8.01到7.89之间剧烈跳动。他突然想起什么,从背包掏出刘宇托他测试的城市雨水样本——天京上周酸雨的pH值是5.6。“陆地和大洋在用同一种方式腐烂。”他在实验记录上写下这行字,笔尖戳破了纸张。
深夜,妮可的监测芯片突然报警。两人偷偷驾橡皮艇返回观测点,发现旅游公司的快艇正在往海里倾倒乳白色液体。李墨飞的水下相机拍到了桶身上的化学式——Ca(OH)?。“他们在私自投放氢氧化钙中和酸性!”
妮可的芯片记录到pH值瞬间飙到8.9,附近的珊瑚发出刺目荧光。一条小丑鱼从海葵中窜出,鱼鳃沾满絮状沉淀物。“过量的钙让共生藻光敏中毒了……”她声音发抖,“这些蠢货根本不懂缓冲原理!”
凌晨四点,实验室的警报器突然嘶鸣。恒温箱里的珊瑚集体吐出共生藻,水箱瞬间变成浑浊的菠菜汤。妮可的植入芯片烫得惊人,皮下血管纹路蔓延到锁骨——这是共生藻毒素入侵的征兆。
李墨飞抓起卫星电话,刘宇的投影在雾气中闪烁:“市政厅刚通过滨海生态廊道方案……”
“廊道救不了大洋!”他切开坏死的珊瑚样本,露出内部朽木般的钙化骨架,“我们需要在全球海岸线重建碳酸盐缓冲系统,现在!”
次日正午,妮可坚持要完成最后一次潜水观测。她的右臂已经泛起大理石纹路,芯片显示屏上的叶绿素曲线与心跳频率重叠。在25米深的水下,他们见证了最壮丽的死亡——数百万珊瑚卵在暖流中提前孵化,幼体尚未找到附着点就被酸化海水溶解。
李墨飞捡起一块脱落的分枝珊瑚,断面上的年轮显示它生于1998年——第一次全球性白化事件那年。当妮可的呼吸器突然脱落时,他看见一串气泡裹着珊瑚卵升向海面,像极了天京冬夜路灯下的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