庐山多花。
正值东风二月,丹桂,桃李,杜鹃,梨花……数不清的春花堆满山麓,使整个墨巷都沐浴在了花香中。
今日的墨巷格外热闹。
自众人得知,林逸之要挑战第一难题后,几乎半条街的书贩与游人都围了过来,想看看这位“县学的英才”能否再造奇迹。
于是乎,满巷喧嚣间,半城花雨里,一对少男少女携手而立。
“这便是我们‘墨巷’的第一难题。”何素云敲了敲案上的一块破旧木板。
“约是三十年前,这块不知何人所写的木板,被遗落在一书摊上,
众人发现后,皆想尝试对出下联。可整整七日过去,无论是驻足于此的诗客,还是名扬一方的文宿,竟无一人可解。
之后这块木板便被高悬于墨巷门头,以待途经浔阳的高贤对出,直至今日。
此后多年,纵是偶有符合对仗的下联出现,却依旧难及上半句的水准,无法教人满意,不为墨巷众人承认,更别提天衣无缝了。”
赵主簿抚掌而笑,介绍道。
围观众人早已将书摊围得水泄不通,议论声不绝于耳。
“听我爹说,这木板可是山神降下来的考验,谁能完美地对出下联,谁就是未来的文曲星!”
“老陈头,你书摊不要了?咋也来这凑热闹?”
“这不盼着能一睹咱们浔阳小天才的风采嘛,要是能见着下联诞生,区区几本书算啥……诶诶诶,小贼住手!别跑!
不是哥们,你真偷啊?!”
林逸之望着那仅有五个字的木板——
“柳寒船底月”
没错,与先前两次填字不同,这次是对对子。
可林逸之望见木板时,第一时间却不是去思索句意,而是……被上边的字迹吸引住了。
好神异的字迹!
不知为何,这字像是写到了他心坎上,教他怎么都挪不开眼。
他不知该如何形容。笔走龙蛇不对,娟秀更不对。
能与之相近的词汇,好像唯有……妩媚?但明显也不能一概而论。
字形婀娜,其间似有万般风情,可又全无半分庸俗的烟尘气,反而稍显清冷,出尘如仙,哀婉淡雅。
林逸之凝视着木板,忽地转头向李娴发问:
“李姨,请问这会是那一位留下的吗?”
李娴明白,他口中的“那一位”定是在指她的养父。
她皱眉思考片刻,摇头道:“肯定不是,这与我父亲的风格大相径庭,倒像是位女子所写。”
林逸之微微颔首,继续思索起这道题。
何素云见林逸之好像有些为难,便开口补充道:
“这些年来,尽管没有令人满意的下联出世,但墨巷众人齐心协力,相议多年,也算是总结出了几许要点,或许能帮到你。
这下联所需在意之处,共有五点——
其一,上联中的‘柳’字与‘船’字,点明了离别的主题,下联也应描绘离别。
其二,上联中的五个字,均是写景,全无一个字表达情绪,却依旧蕴有一股凄凉哀伤的情绪。
所以下联也需以景传情,不能出现情语,但又要表达出伤别之情。
其三,用字方面,句首的‘柳’字是实写,但句中侧重描写的‘船底月’,却并不是实物,只是些许虚幻,不可触碰。
这是在暗示这段情感,或是离别者的前程,也将如镜花水月般,终是一场空空。
所以说,下联的主要意象也不能是实物。
其四,“寒”字作为动词,并不是‘柳’真的使‘船底月’变得寒冷了,同样是虚写。
这是在用通感的文法,因为柳字代表离别,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牵挂之人将要离去,教作者感觉今夜之月格外寒冷。
视觉通感触觉,所以下联的动词也需是虚写。
其五,总体意境上,这句诗有些类似‘春岸梨花醒,画桥柳色新’,在虚实结合的前提下,画面感又极强。
所以,下联也需做到意境朦胧的同时,又使读者能轻易联想到画面,做到诗中有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