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出门历练的赵匡胤内心是忐忑的,该到哪里去呢?拿着父亲的推荐信,赵匡胤打算先去找父亲的故旧们碰碰运气。第一站,他先去了复州(今湖北天门市),找复州防御使王彦超,这是父亲以前平级的铁哥们。历经多年,王彦超官运亨通,一路做到了地方大员。
路途之上,想着以前和父亲称兄道弟、还抱过自己的王叔叔,憧憬着故人重逢,赵匡胤心里充满着激动和期待。很快赵匡胤抵达复州,说明了来意。
王彦超热情地接待了他,在问清楚赵弘殷现在不仅没升官、还丢了职位的情况后,就微笑着留着他吃了顿饭,然后拿出几贯铜钱,礼貌地把他送出了府:“公子文武双全,定然是前途无量,我这庙小,现在没有合适贤侄的职位,请见谅。”
赵匡胤求职路上遭遇了人生滑铁卢,他也第一次见识到了人情冷暖、世态炎凉。
第二站,前往随州,那里也有父亲的一个老同僚,叫董宗本,现在已经高升至刺史,赵匡胤打算去那里碰碰运气。没想到董叔叔收留了他,让他做了管亲兵训练的一个小官。他满怀希望地认真工作,准备大干一场。
董宗本有个儿子叫董遵诲,也在他爹帐下做牙将,正好是赵匡胤的顶头上司,董遵诲自命不凡,平时酷爱谈论兵法,但水平着实不行。在几次兵法论道中,赵匡胤都把董遵诲说得理屈词穷;在几次训练比武中,赵匡胤的高超武艺和箭法都是出类拔萃,远超同僚们。
抢不过风头的公子哥董遵诲,开始带动周围人排挤赵匡胤,什么“发粮饷忘记报赵兄的名字了”“换开饭地点忘记告诉赵兄了”,诸如此类都是一些上不得台面的鬼蜮伎俩。
赵匡胤太年轻了,吃了不会收敛锋芒所以遭受打压的亏,实在是混不下去了,赵匡胤只得辞别了董刺史,开始另谋出路,他也由此学到了人要韬光养晦的道理,在以后的日子里,赵匡胤都闷头做事、低调做人。这也让他学会了掩饰内心,直到陈桥驿兵变的那一夜之前,再也没有人发现过他平静的外表下藏着的蓬勃壮志。
赵匡胤又重新开始了找工作,江湖漂泊、风餐露宿,但很久了都一无所获。有一天赵匡胤路过襄阳,借宿到一座小寺庙里,这庙寂寂无名,仅有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僧在主持。
老僧见赵匡胤姿貌雄杰、奇骨贯顶,就主动与他攀谈,发现赵匡胤的确是人才,于是鼓励赵匡胤“千万不要气馁,现在只是潜龙在渊,将来必有大作为”,随即掐指一算,“你的命数在北方,不要再在南方游历了,我这还有一些香火钱,你拿去做盘缠去北方吧”。赵匡胤深深拜谢了老和尚,向北疾驰而去。
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定数,赵匡胤也就此在北方发迹。
后汉乾佑三年(950年),赵匡胤骑行千里来到了河北的邺都,风尘仆仆投奔了天雄军节度使郭威,这将是他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贵人。在这里,他居然遇到了父亲赵弘殷,原来,乾佑元年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等人谋反,郭威起兵讨伐,赵弘殷就此追随郭威;战时赵弘殷立了功,此时已升任护圣都指挥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