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荣紧急调赵匡胤回来,是又有了围点打援的“救火任务”,南唐第三支援军过来了,而且是人家皇弟亲率的皇家亲卫军。
原因是柴荣的嚣张刺激到了李璟。面对后周这连珠炮一样的攻城略地,李璟吃不消了,他派去使者带着礼物向柴荣求和,表示愿意割让寿州、光州、泗州、楚州、濠州、海州六州给后周,还愿意放弃帝号,每年上贡百万岁币,只求后周罢兵言和。
柴荣收下了礼物,然后很流氓地直接拒绝了和谈,他要的可是整个淮南道。李璟怒了,你柴荣也太贪得无厌了,实在是忍无可忍,于是他派出了南唐皇室中的第一军事强人,他的弟弟李景达,封为齐王、诸道兵马元帅、中书令,令其率领最精锐的两万皇家亲卫军气势汹汹杀奔寿州,要从侧翼支援寿州。
面对气势汹汹的名将李景达,柴荣只给了赵匡胤两千人,因为寿州这边攻势如火如荼,实在是挪不出人手,“就这两千人了,我相信你,你去吧”。
两千对两万,好一个赵匡胤,脸上是波澜不惊,在所有后周将领瞠目结舌的目光中,他二话没说径直上前领过了将令,扭头就带兵出发了。
赵匡胤猛中有细,那是非常重视战前情报调查工作,他知道李景达是有名的南唐“小诸葛”,一向用兵谨慎,喜欢稳扎稳打、步步为营,习惯于打阵地战。既然如此,那就要带动你小诸葛按照我赵匡胤的节奏走。
两军在六合(今江苏南京六合区)迎头碰上,双方安营扎寨相互对峙。赵匡胤手下的将领非常困惑,纷纷提出猜疑,“我军结营寨属于正常,那是因为兵少,需要构筑防御工事。唐军兵力远胜于我,但为何不急于求战,反而在此安营扎寨呢?事出反常必有妖,唐军是否有诈”。
只见赵匡胤微微一笑,对诸将分析了:“那只是因为我们威名日盛,李景达不了解我军虚实,所以不敢轻举妄动。敌方如此谨慎胆小,恰可为我用。”随后,赵匡胤做出了战术部署,事先在附近山谷沟壑里面隐藏好了兵卒、旗鼓,做好一切准备后,周军便出营对敌。
就在双方列好阵势剑拔弩张的时候,只听得赵匡胤一声将令,霎时间,漫山遍野都是后周的旌旗招展,四面八方都是战鼓擂动、杀声震天,顿时吓得唐军阵型大乱,左翼的一部分唐军甚至扔了武器就往后跑。
李景达赶紧按压,想要重新稳住阵脚。可以说,他的反应非常及时、应对也非常正确,他所露出的破绽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间。
可是,他面对的是赵匡胤,这一瞬间的漏洞足够了。
只见赵匡胤一马当先,立即率军发起全面冲锋,直插唐军左翼。李景达全力抵挡,但哪里能挡得下来,败势一旦形成,退却的军队就像钱塘江的潮水一样狂澜汹涌。
六合之战,唐军伤亡七千余人,李景达元气大伤,史称“唐之精卒尽失”。那李景达到底是名将,就是比其他人会逃跑,看势不对马上就撤,派人掩护、找准路线、夺船渡江一气呵成,在赵匡胤骑兵这么快的追击速度下,他居然成功逃脱。逃过江后,惊魂未定的他看着江面感慨道,“幸甚,幸甚”。
所有的南唐援军都被打退了,此时周军也已经围困寿州大半年,但寿州岿然不动。这时的情况是唐军过不来,周军也进不去,一时双方僵持在了这里。
恰在此时,柴荣突然宣布要走了,因为有心腹报告,朝廷里面有人开始密谋生事。真是按了葫芦起了瓢,于是离京半年之久的柴荣结束了第一次亲征南唐,留下李重进做主帅,带着部分军队继续攻打寿州,自己率军立即赶回开封。
刚一回来,柴荣立刻马不停蹄地处理内政,他快刀斩乱麻地处理了朝廷里的危险分子,扫清了不安定因素,然后就稳定战局做了几件大事。第一,宣布免征淮南道苛捐杂税,以收服人心;第二,大力扩建水军,再打南唐没有强大的水军可不行;第三,封赏南征有功将士,这里就包括了赵匡胤,他被提拔为匡国军节度使、殿前都指挥使。
柴荣离开后,南唐开始疯狂反扑,李景达、林仁肇等南唐名将纷纷上场,但是周军顽强抵抗,整个淮南战局反反复复。
显德四年(公元957年)二月,处理完国内事务的柴荣第二次亲征南唐。此时寿州城依然在苦苦支撑着,城里早已经没有粮食了,“饥死者甚众”;但刘仁瞻仍在苦苦守候着,因为外面李景达正在带人垒砖头砌长城。
这出自李景达惊世骇俗的天才想法——在长江与寿州之间架起一条"时空隧道":围困寿州的周军战斗力极强,单凭唐军实力,要想陆战打败周军,把他们彻底赶跑,那几乎是痴心妄想;既然如此,那我就修一条“长城”从南唐直接通到寿州城里去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