搭建完了政体,赵匡胤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教育改革。正是自此开始,中国才有了真正的科举。
其实,宋朝之前就有所谓的“科举”,但那只是个形式,可不是什么人想参加就能参加、参加了就能考上的,你就是才高八斗、文曲星下凡都是白搭。
这就要说到一个利益阶层——士族,宋朝以前,历朝历代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,这似乎已经成了传统。士族占有着大量的土地,还都有私人武装,如果士族不支持皇帝的想法,中央政令是根本施行不了的。
处处掣肘的皇权,不得不时时寻找国家利益和士族利益的平衡点,艰难施政,否则就有可能直接翻车。士族会更换皇帝,甚至更换整个王朝,典型的就有施行井田制的王莽、重用寒门庶族的南齐萧宝卷、实施科举制的隋炀帝杨广。
士族这个东西得从汉朝开始说起。刘邦建立汉朝以后,给开国功臣们封了世袭爵位和大量土地,好让他们死心塌地辅佐自己的刘氏江山。
对于这些人来说,当然是希望自己的权力、财富、土地都能够永远传承下去,于是开始了内部通婚,用门第、族望等方式来互相绑定,以此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。就这样,一个利益交织、彼此保护的权贵集团诞生了,这便是士族门阀。
而皇帝们要想加强皇权,就必须削弱士族势力。于是一代代皇帝们尝试了各种办法,试图绕过士族,从基层选拔官员。
汉武帝时期开始施行察举制,大致的流程就是地方官员经过考察判定,定期向朝廷举荐一些孝顺廉洁人品好、有工作能力的人出来做官。
但是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判断一个人孝廉与否、能力强弱的主观性太强,很容易被人钻空子。士族开始玩起了套路,今年你推荐我儿子,明年我推荐你儿子,到头来当官的还是那帮人。就这样,皇权削弱士族的第一招,推荐选拔制失败了。
士族就代表着势力,就代表着身份,所以我们看汉末的《三国演义》的时候,人们一见面就牛皮哄哄,说我家“弘农杨氏四世三公”“汝南袁氏四世五公”等等,然后对方就无比尊敬,开始给你安排上座。
既然动不了士族,皇权就顺水推舟地开始妥协。为了获取士族支持,曹丕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,就是只根据士人的家族门第、官位大小来确定品级,确定能占据多少规模的田地,这就把士族特权以法定的形式固定了下来。
到了两晋,司马家本来就是“河内司马氏”的士族门阀,它更加大力推行这项制度,使得士族在两晋走向了巅峰,甚至出现了“王与马共天下”的垄断寡头政治的局面。
到了唐朝,唐玄宗想通过培植新兴军事贵族来对抗士族,他设置了河东、河西、北庭、剑南等十大节度使,给军人更大的权力来争夺朝堂话语权,希望二者互相牵制、互相制衡。
不过李隆基玩砸了,李隆基扶植安禄山、哥舒翰等人是为了分权;士族这个敌人很强大,相应地,被分权与之对抗的军人势力也跟着坐大。权力越来越大的安禄山,被李林甫、杨国忠为首的士族搞烦了,就掀了整个朝廷的桌子,由此爆发了“安史之乱”。
随后大唐由盛转衰,宣告了皇权试图削弱士族的第二招,新兴军事贵族的平衡方案失败。
唐朝也希望通过用科举来打破士族体系,但是士族也很有对策。
在唐代,你要是想参加科举,要么得在国子学、太学、四门学等六大高等学府读过书,而这六大学府对出身要求严苛,想上国子学你爹至少得是朝廷三品官员,上太学、四门学你爹得是五品官员。
进不了这六大学府的也可以由地方推荐,但那也是遥遥无期,每年的身份审核过关率仅仅只有十分之一。而且就算你有了考试资格也没用,唐代科举考卷上的名字是公开的,考官看一眼你的名字,就能知道你是不是士族门阀的子弟。
那老百姓还有没有机会通过科考呢,有,但非常之难。你得先和士族签订“卖身契”,走上那么一轮的“行卷”与“公荐”,而唐朝科举最大的漏洞就隐藏在这里面。
所谓行卷,是指士子们在考试之前,先去设法拜访达官显贵,投上名帖和习作希望能得到赏识,韩愈在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中写道:“伺候于公卿之门,奔走于形势之途,足将进而趑趄,口将言而嗫嚅。”这描述的其实就是行卷的屈辱经历。
所谓公荐,是说士族公卿如果看中哪个士子,就征召他做门生,然后向主考官推荐这名士子,这样科举及第的可能性就会极大,而这个士子以后就是士族门阀的人了。
行卷与公荐在唐代都是合法的,士族们就可以借此影响科举结果,比如博陵崔氏的崔雍、荥阳郑氏的郑颢名盛一时,人称“崔郑世界”。
在《长安三万里》电影里面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李白、高适求公荐而不得的痛苦煎熬。“相看两不厌,唯有敬亭山”,现在知道李白为什么非要给那个近两百斤的玉真公主当男宠了吗?不认个好靠山,平民科举基本无望。
历史的强大惯性让整个唐朝科举形同虚设,不但没有起到抑制士族的作用,反而成了士族进一步垄断权力的工具。于是,皇权削弱士族的第三招,科举替代士族的方案也宣告失败。
直到一个人的出现,彻底打翻了这一切——黄巢。
大唐乾符二年(公元 875 年) ,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规模很大的科举考试,礼部侍郎崔沆担任主考官。公布及第名单后,有个人叫崔瀣的人被安排工作特别快,所任官职也特别好。大家就难免怀疑,这崔瀣和崔沆是有特殊关系的吧,再一查还真是,俩人都是大士族清河崔氏的家族成员。
于是大家都讥笑说,这舞弊得也太明显了点吧,还真是“座主门生,沆瀣一气”啊。然而崔沆做梦也没有想到,他对子侄的一次徇私,无意间播种了一颗仇恨的种子,直接造成了自己和整个崔氏家族的团灭。
就在这一年,观看放榜文书的人群里面有一个年轻人,他查遍榜单也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,他立即明白自己又一次名落孙山了。
这个年轻人叫黄巢,他出生在曹州(今山东菏泽市)的一个盐商家里,家境很殷实。黄巢从小受到的教育还是很不错的,少年时的黄巢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神童,不仅精于剑术、射术和马术,还饱读诗书,文采斐然。
在家人的殷切目光中,学有所成后的黄巢满怀斗志地走上了科举之路,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,以他的才华,竟然屡试不第。事实证明,小镇做题家的十年寒窗,比不了五望七姓、关陇贵族的百年人脉。这不禁让他大受打击,深感世道不公,不是说科举就是为了给天下读书人提供入仕通道的吗?为何我黄巢满腹经纶却怎么也考不中?
他怀着满腔怒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复仇诗:“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,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”写完之后就此掷笔,回家重操盐商旧业,从此再也不参加科举。
从此大唐少了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,江湖上多了一个发誓要干翻这个世界的乱世枭雄。
咸通十四年(873年),关东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,从虢州(今河南灵宝市)到山东沿海地区颗粒无收,饿殍满地,但唐懿宗急着镇压藩镇势力,不去赈济灾民,反而派官员催交,对交不上赋税的百姓关押和鞭笞。当时,曹州(今山东菏泽曹县)一带流传着“金色虾蟆争怒眼,翻却曹州天下反”的歌谣,黄巢与子侄黄存、黄揆和外甥林言等八人聚众数千人在冤句(今山东菏泽市)揭竿而起。
在黄巢领导下,农民军攻掠了十余个州,横行山东,早就不堪重赋的穷苦百姓们纷纷归附黄巢,数月间,起义军就达到数万人,淮南(今淮河以南地区)和河南一带的农民也纷纷响应反抗唐的统治,多者千余人,少者数百人。
刚刚起义的黄巢,还是怀揣着重塑世界梦想的,他号称“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”,“冲天”就是要打倒封建反动统治头子唐僖宗,“均平”就是要杀富济贫、均田均产,黄巢军也是军纪严明,对民众秋毫无犯,
乾符二年(875年),黄巢军迅速发展到十几万人的规模,最多的时候达到了二十万。二十万个人,就是二十万张嘴,黄巢那叫一个愁啊,军粮动不动就不够了,而来投奔的人还是越来越多,钱粮从哪来的呢?此时已是晚唐,国力急剧下滑,朝廷府库远不如以前充盈,黄巢攻下一个个州府,打开府库一看,很多都是空空荡荡。如果单靠抢劫各地府库来养军,肯定是不够的。
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机,他打下青州后,发现虽然这里群众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、如同行尸走肉,但城内有一处大宅子,里面人都衣着光鲜、油光满面。他再一打听,原来这是士族青齐崔氏,属于清河崔氏的支脉,出过北魏宰相崔光、后燕大将崔亮,还有唐肃宗时期宰相崔圆等很多高官。
他下令打开崔家仓库,看着满屋的金银财宝、满仓满囤的各种粮食,再看着狼狈不堪四处躲藏的士族老爷们,他心中只有三个字“凭什么”,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全部屠光抢光。从此之后,他的目光就盯上了士族。
经历了汉晋唐多代漫长的积累,士族手里掌控了巨量资源。本来就仇视士族的黄巢每到一地,就对当地士族来一个“洗劫一空、杀戮殆尽”。这样,黄巢立即就有钱有粮了,参加起义军的人也越来越多。
黄巢可谓是游击战的鼻祖,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就走。正因为此,黄巢大军去过很多地方,他打击的范围也才足够广阔,从而才能对士族造成如此广泛的覆灭式打击。
黄巢起兵之初,主要在山东逐步发育;在遭遇大规模围剿后,进入河南,打到了郏城(今河南郏县);大规模唐军紧跟而至,黄巢就顺势进入江淮;没多久又跑到蕲州等地(今湖北黄冈市)。形势不利时,又重新回到山东,然后转入河南,在宋州(今河南商丘市)和唐军打了一仗;随后南下进攻荆南(今湖北荆州市),遇阻后再入河南;后入江淮,狠狠地一通烧杀抢掠后,向南攻占宣州(今安徽宣城市),此时黄巢大军的数量达到巅峰,共计60万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