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完了文的,接下来要改革的是块硬骨头——军事。
自秦朝以来,武将一直不受朝廷节制动辄作乱,积习相沿直至五代,重点是他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擅权上位,赵匡胤绝不希望这样的剧情重演。大宋王朝想要千秋万代,就得削权,就要从中央到地方都彻底解决武将问题。
赵匡胤先将目标对准了禁军,建隆二年(961年)农历七月,秋阳斜照在集英殿的琉璃瓦上,折射出琥珀色的光晕。赵匡胤摩挲着鎏金酒樽,望着殿外禁军甲胄的反光——那是他亲手打造的利剑,如今却要亲手磨平剑刃。当石守信、韩令坤、石守信、高怀德、王审琦等人踏着满地银杏叶步入大殿时,他们不会想到,这场宴席将成为中国军事史上最精妙的政治手术。
将领们起初都没有戒心,殿上相谈甚欢。酒过三巡、面红耳赤,君臣共忆峥嵘岁月,赵匡胤一脸诚恳地对弟兄们说:“这里没有君臣,只有兄弟。既然没有外人,我就和兄弟们说说体己话。我能登上大位,多亏兄弟们支持,以后我必定不会辜负你们,咱们要共享这荣华富贵。”
将领们一听这话,也都感动了:“感恩陛下不忘故旧,我等以后必定听陛下驱使,效犬马之劳。”
赵匡胤此时却哭了,他抬头望天,早已泪眼婆娑:“你们不知道啊,当皇帝也不开心啊。这么多天来,我天天忧虑的睡不着觉啊。”
大家赶紧一起问怎么回事,赵匡胤深深叹了口气:“高处不胜寒呐,我总是担心有人觊觎我这个位子,夜里起兵谋反,那第二天我的性命可就没有了。”
大家赶忙安慰:“有我们舍命守护陛下,天下无人能动陛下分毫。”
见情绪烘托到位了,赵匡胤慢慢表露出了内心想法:“你们是我的兄弟,我哪能信不过。但谁能保证你们手下人没有贪图富贵的,要是硬逼你们再来一次黄袍加身,你们是不谋反也得谋反啊。”
一听这话,诸将被吓得酒都醒了,一个个都起来磕头:“我们没有陛下想得那么深远,请陛下教我们,那下一步该怎么办呢,给我们指一条生路。”
赵匡胤终于说出了他的真实目的:“兄弟们都起来吧,不必担忧。要我说,这人世争名夺利熙熙攘攘、人生短暂如昙花一现,所求的不过是此生富贵平安,再求子孙绵延、永世荣华,这些我都给你们,我建议大家不妨都卸去禁军兵权,我升任你们高位、赐你们财产,再约为姻亲。到时候兄弟之间再无猜忌,你我子孙永世相安,这样不好吗?”
诸将都连忙再次叩首:“陛下念及故旧,我们肝脑涂地也不足以报答君恩。”
第二天,参加宴会的禁军将领,全都不约而同地上表请求辞去军职。
赵匡胤也就顺水推舟对禁军做出调整:原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,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;原侍卫都指挥使、归德节度使石守信,改封天平节度使;原殿前副都点检、忠武节度使高怀德,改封归德节度使;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,改任成德节度使;原殿前都指挥使、义成节度使王审琦,改封忠正节度使;原侍卫都虞候、镇安节度使张令铎,改封镇宁节度使。
这些节度使名头很是唬人,但在不久后将被逐步摘去爪牙,成为有名无实的空头招牌;而这些刚去藩镇任职的禁军将领们在地方尚无根基,只能听之任之。
这样,禁军几乎所有的核心将领,都被罢去禁军军职。之所说“几乎”,是因为赵匡胤疏漏了一个关键人物——他的弟弟赵光义,时任禁军的大内都部署,加同平章事。在“杯酒释兵权”的过程中,赵光义成了唯一保留兵权的“漏网之鱼”。
赵匡胤未曾料到,正是这个因为亲情无比信任而被他忽视的弟弟,在未来将成为威胁他皇位和生命的最大敌人。
赵匡胤继续体现了“重情重义、仁厚守信”的品质,他对禁军兄弟“约为姻亲”的承诺并非虚言。开宝三年(970年),昭庆公主嫁给王审琦之子王承衍;开宝五年(972年),延庆公主嫁给石守信之子石宝吉。
这就是宋朝着名的“杯酒释兵权”事件。赵匡胤是真正懂酒的,在以后很多次政治事件中,赵匡胤都用喝酒来去解决矛盾,这就不得不提一下酒的妙用了。
【关于喝酒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