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、柴氏子孙有罪,不得加刑,纵犯谋逆,止于狱中赐尽,不得市曹刑戮,亦不得连坐支属。
二、不得杀士大夫。
三、不得杀上书言事人。
子孙有渝此誓者,天必殛之。”
建隆三年(962年)秋,赵匡胤在祭祖太庙的内室,秘密立了一块誓碑,碑文如上,平时用黄幔遮蔽。赵匡胤下令:“大宋天子祭祀之礼完毕后,必须入室恭读誓词,其他人等都不得窥探”。此后宋代各代帝王都依照遗训,每逢祭祀就会拜谒、恭读誓碑。
这就是着名的太祖誓碑。古往今来文人墨客,无不在称颂这块誓碑,说宋朝以宽仁立国,造就了宋朝319年繁荣的基石。然而,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却说:“这块誓碑有问题,赵匡胤说了假话”。笔者和毛主席的观点是一样的。那让我们来看看,哪里出了问题。
先看第一条,宋朝的统治者不能加害柴氏子孙,即使他们有造反谋逆的举动,也只能在狱中令他们自尽,且不能连坐亲属。
赵匡胤代周自立以后,极为善待柴宗训和他的兄弟柴熙谨、柴熙诲。到了后来,宋仁宗册封柴氏后人柴咏为崇义公,崇义公一脉贯穿两宋始终,代代相传。宋徽宗又从柴氏后人中挑选了一位年长者,封其为宣义郎,爵位世袭罔替。
此外,柴氏后人还拥有其他一些特权:每一代中,可以有一人不经科举就入朝做官;柴氏后人即使沦为平民,也被免除徭役。
那么这条誓言没有问题。有人说,赵匡胤拿此事沽名钓誉,但这何尝又不是赵匡胤内心对柴荣的歉意和感恩呢?
再看第二条:“宋朝皇帝必须尊重士大夫阶层,不得杀害”。这条誓言影响深远,让大宋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文治盛世的顶峰。
问题就出在这里,在《宋史·太祖本纪》中明确记载,赵匡胤处置起犯错的士大夫来毫不容情,宋史说:“帝深恶赃吏,以后内外官赃罪,多至弃市。”从建国伊始,赵匡胤下令杀掉的贪赃官吏中就包括许多文官士大夫:
建隆二年:商河县令李瑶,坐赃杖死;庚寅,供奉官李继昭坐盗卖官船弃市。
建隆三年:蔡河务纲官王训等四人,坐以糠土杂军粮,磔于市。乾德元年:兵部郎中、监泰州税曹匪躬弃市。
乾德四年:光禄少卿郭玘坐赃弃市。
乾德五年:仓部员外郎陈郾坐赃弃市。
开宝五年:右拾遗张恂坐赃弃市;殿中侍御史张穆坐赃弃市。开宝六年:杀右拾遗马适。开宝七年:太子中舍胡德冲坐隐官钱,弃市; 太子中允李仁友坐不法,弃市。
开宝八年:知桂阳监张侃发前官隐没羡银,追罪兵部郎中董枢、右赞善大夫孔璘,杀之。
从《宋史·太祖本纪》我们可以看到,赵匡胤本人就从来没有放弃过用死刑惩治士大夫。深谙帝王之道的他明白,有恩德才有感召力,有威仪才能杜绝不臣之心,恩威并济才是御下之道。已是成熟帝王的他又怎么会自缚手脚,赵匡胤不会那么蠢。
英明神武的赵匡胤之所以立誓碑,那是有原因的。让我们从赵匡胤的视角出发,看看到底他想实现什么意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