泡泡中文

最新网址:www.paowxw.com
字:
关灯护眼
泡泡中文 > 忆宋:顶级权谋对决【北宋篇】 > 第31章 可能的真实

第31章 可能的真实

在学术界,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赵匡胤的死因争论不休。有人说,赵匡胤死于疾病,赵光义上位是正常的权力交接,理由就是群臣观看遗体的时候,没有发现伤口,也没有看见脸色发乌等中毒迹象;也有人怀疑赵匡胤是被谋害致死的,赵光义早就布局好了一切,就等一个合适的时机杀人夺位。

兄弟夜饮,为什么赵光义要频频“避席”,为什么赵匡胤会用斧头敲击桌面,为什么他又会大喊“好为之”,真相到底是什么呢?就让我们吹散这撒落在历史画卷上的厚厚灰尘,当一位追寻案发现场蛛丝马迹的名侦探,拿起手中的放大镜,找寻失落的真相碎片,一点点拼接出事情本来的样子。

疑点一:赵匡胤事先有生病迹象吗?他是病死的还是被杀死的?

让我们先来查看一下《起居注》,这是记载古代帝王日常行为、健康状况的小本子,平时由跟班的太监随时记录,并定期封存,这就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真相的第一手资料。

首先,我们发现,在开宝九年整整一年都没有关于赵匡胤生病的任何记录。而且在这一年里,赵匡胤先是巡游洛阳故乡,回京后又部署战事,频频视察民情;就在他去世的那个十月,还去了京郊观看了新造抛石机的演练。更关键的是,如果他要是真生了马上要死的大病,怎么可能头天晚上还邀请晋王到宫里喝大酒呢。

第二,在《起居注》上,我们也没有查到任何关于赵匡胤“三高”“心脏病”等一些隐性疾病的迹象,什么头晕眼花、胸痛胸闷、四肢麻木、多饮多食这些症状统统都没有。那么,赵匡胤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猝死的概率也就微乎其微了。

第三,赵匡胤也不像是被人暴力杀死的样子,在宋史中记载其遗体没有伤口,“玉色温莹,如出汤沐”。赵光义还故意引导群臣观看,仿佛是在刻意昭示赵匡胤并非死于非命。

排除掉上述种种可能,我们不妨进行大胆的推论:赵匡胤极有可能死于中毒,而且毒就应该下在了酒里。太平兴国三年(978年),赵光义赐牵机药酒毒死了南唐后主李煜,端拱元年(988年),他又赐毒酒给吴越王钱俶。赵光义就靠着这招下毒阴招,来神不知鬼不觉地杀人,到后来死的人多了,人们才发现,这原来是赵光义的惯用伎俩。

疑点二:王继恩怎么敢违旨?

王继恩的身份是太监总管,在赵匡胤一朝,太监并没有实权,所以这个太监总管也不过是个管理下人的头目。结果这个太监在赵匡胤死的那天居然公然抗旨,就是他开启了后面的全部事情。如果他没有人撑腰,又如果他去找了晋王但对方不同意登基,那等待他的只有死亡。

所以,王继恩很可能早早被赵光义收买,成为被安插在宫里的一枚棋子。在那天夜里,他可能一直就埋伏在那里,等待出宫传递信息的机会。后来赵光义上位后,对他投桃报李、十分恩宠,让他做了排阵都监,负责整个河北的防务。

疑点三:程德玄那天为什么行为异常,而且赵光义为什么要带一个小医官进宫?

程德玄这个人的出场就非常奇怪,说是因为梦见晋王召唤,就跑来人家门口蹲着,这事逻辑上就不对。真实情况应该是他被赵光义提前召唤到了王府,等待参与即将发生的大事。至于为什么独身在门口蹲守,那应该就是在等王继恩的到来。

那么一个不入流的小小医官,怎么能有资格进宫?宫廷里面自有御医,要你去做什么呢?我们猜测,这个人应该就是隐藏在赵光义身边的用毒高手,赵光义带进宫里的毒就是由他配置的。事关重大,下完毒以后,赵匡胤是否在意料时间之内毒发身亡,还是迁延良久才死,这一切都是未知,因此他需要提前来到王府,及时做好应对,如果一切尽在计划中,那么王继恩在四更天就应该来了。

所以赵光义带人入宫,谁都不带也得带上这么一个熟悉毒理的医官。怎么收拾遗体遗容,怎么消除中毒迹象,甚至要清洗遗体、宣布死因,都离不开这么一个心腹。也正因为带了这个人,才能使先帝遗体“玉色温莹,如出汤沐”。否则皇帝身边有一整个太医院的人,你为何单独非要带着个小医官进宫,这与理不通。

和王继恩一样,在太宗一朝程德玄也颇受重用。赵光义即位当年就任命他做了总御营四面巡检,掌管全国军队的粮草给养,淳化三年(992)改怀州团练使,知邯州。

拨开层层蒙尘,从这个案件拼图中仅剩的几个关键点,我们努力复原出了一些结果,得出了一个恐怖的结论:赵光义提前布局好了这一切,面对和自己把酒言欢的哥哥,他亲手毒死了对方。

宋朝史官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,不敢多写,可人家辽国人可不会买你赵光义的账,辽史记载“十一月丙子,宋主匡胤殂,其弟炅自立,遣使来告”。“自立”两字显然是说新皇帝不是被赵匡胤指定为接班人的,由此可见赵光义得位不正。

核心问题来了——赵匡胤一生可谓是英明神武,怎么就这么容易被人阴谋得逞、篡位成功?其实,这是个控心者终被情所困,被最爱亲人的心中欲念所吞噬的故事。

赵匡胤从跟随柴荣征战到黄袍加身,从设立制度到统一国家,都从控制人心上受益良多。控心者能让敌人按照自己的步骤行事,一步步掉进陷阱,比如打皇甫晖、李景达的成名之战;能让千军万马心甘情愿冒杀头的风险,为自己驱使,比如一手引导出“黄袍加身”事件的走向;也能设定制度框定世间人心,让世人开始遵从王道礼法,让社会步入正轨。

正是借助这控制人心的能力,赵匡胤建立了这不朽功勋、千古霸业。然而控心者有个通病,那就是自信。

控心者通常会忽略一点,他自己也是人,也有弱点,赵匡胤的弱点就是太重视亲情。大儒王夫之在《宋论》中曾经很精准地评论道:“宋太祖以顺母而爱弟,蹈仁者之愚”,深爱着自己家人的赵匡胤最终落入了“仁者之愚”的境地。

对于善于钻营的人来说,如果他能够利用别人的仁慈和善良获利,那要全部归功于自己善于表演的能力,对方的仁善在他看来是一种愚蠢。而真正的仁善之心,却在时间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回响,历史终会给他一个公正的回应。

光阴荏苒,日月如梭,到了北宋末年发生了靖康之变,赵光义的子孙几乎尽数被金国掳到了北方,这一脉硕果仅存的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南宋,但他死活生不出儿子。赵构费尽心力找来太祖皇帝的七世孙,也就是赵德芳的直系后人赵昚,将皇位传给了他。

此时距离发生烛影斧声的恐怖雪夜已经过去了187年,之后南宋皇帝就都是赵匡胤的后代。就这样,赵光义费尽心力从大哥手中夺走的皇权,又重新交还了赵匡胤的子孙。令人不得不感慨,这到底是历史的巧合,还是因果循环的报应。

现在,既然我们已经一起尽力还原了那幅破碎不堪的历史拼图,就让我们穿越千年,回到那个大雪纷飞的宋朝万岁殿,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。

赵匡胤专门布置家宴,邀请二弟到宫里来,喜气满满想着兄弟之间要打开心扉畅谈手足之情。两人越喝越尽兴,赵匡胤动情地回忆起兄弟二人儿时的往事,说起那时哥哥经常带着弟弟漫山遍野地抓知了,提起两人一起偷邻居家的瓜吃,说到开心处赵匡胤开怀大笑。

他们聊了很多很多,也聊到了让他们朝思暮想的父母。或许,儿时的兄弟情义才是最真挚的,但时光终归不能重来。

赵光义在极力迎合着哥哥的情绪,但细致观察下,能略微看出他在极力掩饰着慌张。就在酒酣耳热之时,赵光义起身为大哥斟酒,看似不经意间,宽袍大袖遮住了他紧张到略略抖动的手,却是在酒杯里撒下了些许粉末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唐末,开局就被软禁穿越1644不做替身后,被长公主截胡赐婚大树将军冯异称霸汉末,从羌人叛乱开始唐末从军行开局死囚,我杀穿天下三国:朕不死!尔等终究是臣穿越成废皇子:系统在手天下我有三国战神:吕布逆天改命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