审配劝袁尚趁势追击,务求彻底消灭袁谭。然而,袁谭和郭图虽败,其“求存求利”的意念却异常顽固。困守平原,他们想到了最后一招:投降曹操。这计策之狠辣,在于完全出卖兄弟、引狼入室,是没有任何道德底线,只为自身谋利的极致表现。郭图更是设计利用辛毗作为使者——他深知审配对待辛家素来严苛,派辛毗去反而能激化矛盾,即便辛毗无法说服曹操,也能为辛家在邺城招来灾祸,进一步打击审配。辛毗受命,欣然前往,也许是为了平原县令的官职,也许心底藏着其他复杂的情感。
辛毗千里迢迢,来到曹操在西平的营寨。此时曹操正佯装攻打刘表,前线部队已与刘备的队伍短暂对峙。辛毗带来了袁谭的请降信,这如同天上掉下来的馅饼,却又充满了不确定性。曹营的谋士再次展开讨论。程昱、吕虔、满宠倾向稳妥,认为不可轻信,主张先解决刘表这个近患。他们看到的是眼前的物理威胁。然而荀攸的判断再次基于更深层面的“气数”和“意”的洞察。他指出刘表偏安一隅,胸无大志,如同静止的死水,短期内成不了气候。而袁氏兄弟内斗带来的机会,是稍纵即逝的天赐良机。抓住它,就能彻底铲除河北这个心腹大患,汇聚四州的“气”,定鼎天下。他的分析带着对大势走向的自信和一种“不畏变数,敢于冒险以图巨利”的气魄。
辛毗在旁补充,详细描绘了袁氏家族自官渡、仓亭之后,意如何溃散,内部如何分裂,加之饥荒带来的民生之苦与天灾人困,使得袁氏根基如沙土般土崩瓦解。他强调攻打邺城,袁尚必然回救,届时将面临曹操与袁谭的夹击,是必死之局。“如迅风之扫秋叶也。”辛毗的言辞充满力量,精准地描绘了袁氏势力的衰败,也契合了曹操征服者的雄心。曹操大喜,称辛毗为相见恨晚的奇士,这不仅是礼遇,更是他看重那些能理解并辅佐自己掌握气数与天下大势之意的人。他当即决定停止佯攻刘表,回师攻打邺城,直指袁氏最后的堡垒。刘备察觉到曹操意图有变,并未盲目追击,引兵退回荆州,再次避免了被卷入旋涡中心。
袁尚得知曹操已渡河攻来,其内心的救家之意被彻底激发,匆忙放弃围困平原,撤军回救邺城。他令吕旷吕翔断后,却不知这二人心怀叵测。袁谭见袁尚退兵,抓住机会集结兵力追赶,希望借曹操之力并趁乱削弱袁尚。两兄弟的追逐与逃离,交织着不绝的怨气。当吕旷、吕翔兄弟在半路截住袁谭时,袁谭情急之下动之以情——他提起了父亲在日的情分,试图用过去的亲情之意来感化这两个并非袁氏嫡系、更多是追逐利益的将领。这二人果然被触动,但也深知袁氏已日薄西山,远非明主。袁谭建议他们降曹,正是看到了这二人渴望投奔强者、获取实际利益的意,并借花献佛以获得曹操信任。吕旷吕翔从之,最终投入了曹操帐下。曹操以女儿许配给袁谭为妻,并赐吕旷吕翔列侯,是一种高明政治手段的运用——用血缘与利益链条将袁谭绑在自己一边,同时笼络河北的投机武将。但曹操内心对袁谭的算计与狠辣早已滋生,利用过后便随时准备将其扫除。郭图看穿了曹操的意图,刻印献给二吕是想策动反叛,这虽暴露了他的多疑与奸诈,但也侧面衬托了曹操高明的权术,笑纳刻印后,对袁谭的杀机已然注定。
袁尚回师,与审配在邺城固守,但他们的资源已被消耗大半。袁尚接受审配分兵坚守要地,并趁曹操未至前继续攻击袁谭以削弱对手的策略,但这都是在失败泥潭中挣扎的无奈之举。他留审配守邺,自己再次领兵攻打平原。审配那顽固的守城意志,将邺城作为最后的堡垒。他虽然精于防守策略,严明军纪以维持军心,却未能预见到曹操决漳水这样非常规的手段。而东门守将冯礼,其因失职被罚怀恨在心而导致的怨恨,则成为了内部瓦解的引线。冯礼出降曹操,带来邺城的防御漏洞情报。曹操利用地道突袭,试图从地下——也就是通过“地脉之气”隐蔽渗透,攻击邺城作为整体的防御气场。审配经验老道,其感知危险的“意”敏锐,夜间亲自巡视,及时发觉并挫败了这次尝试。他的判断并非依赖物理痕迹,更像是能察觉地脉之下的能量扰动。然而,即使挫败了这次攻击,他也无法弥补内部已出现的裂痕。
袁尚攻击平原不利,闻讯邺城被围,大惊失色,再度折返救援。他听信部将马延取小路劫营的建议,显示了他仍未吸取教训,依赖冒险突袭这种小聪明,而非坚实的策略,其判断的意依旧混乱。他令马延张顗断后,而这两人已有了投降曹操之心。曹操早已通过细作知悉袁尚动向,并再次判断出袁尚会以火为号联络城内,正是对他这种行为模式的预判。他在袁尚出滏水口、屯兵阳平亭时,已经设下伏兵。李孚化装入城,与审配约定信号与出降伪装,这套把戏意在欺骗曹操,却不知曹操早已识破。曹操看到城门白旗与投降百姓,知道这是饵,立刻调张辽、徐晃两支精锐伏兵。当城内军队杀出,这两位沙场宿将带着沛不可御的杀伐“煞气”冲出,瞬间便搅乱了这支临时组织的部队。曹操甚至亲身涉险冲至吊桥边,虽然被射中头盔,但这惊险一刻不仅激发了周围将士的护卫狂热,更仿佛是他个人“气运”与“意志”的极致展现——在这个黑暗世界里,最强大的个体的意志,有时真的能抗衡物理层面的致命打击。
随即,曹操对袁尚发起了全面进攻。袁尚军已在连番奔波和内耗中疲惫不堪,他们的煞气已被压制到极点,缺乏统一的意来支撑。多路伏兵与曹操主力部队的合围,是一场能量与意志的彻底碾压,袁尚大败。退往西山,却发现马延、张顗已不知去向。他命人催促,得知的却是二人已投降曹操。这连番打击,如冰水浇头,彻底击垮了袁尚最后一丝希望与抵抗的“意”。断粮绝援的西山已是死地。夜逃滥口,又落入早已准备好的埋伏。四下火起,象征着末日的降临;伏兵齐出,带来的冰冷煞气穿透心肺。袁尚军队的覆灭,是在物理打击与精神瓦解的双重作用下发生的。他逃窜五十里,力量耗尽,所有的意气风发化为乌有。最终只能派人向仇人曹操请降,这份屈辱是他曾经的傲慢必须付出的代价。
曹操佯装应许,随后连夜劫寨,是他毫不掩饰的“胜利者之意”的极致延伸——不给敌人丝毫喘息之机,要将其所有残存力量斩尽杀绝。袁尚仓皇逃离,丢弃印绶、节钺,这些曾经象征着荣耀、权力和地位的器物,此刻不过是累赘。
曹操回师攻邺,这座孤城如同风雨中飘摇的叶片。许攸献计,这是一个带着某种毁灭气息的毒计——决漳水淹城。这策略残酷至极,完全忽视城内平民百姓的死活,以摧毁一切生命的代价来达成军事目标。利用漳河这条天然的水脉,地之气的磅礴力量被强行导入人工渠道,变成了一股冲垮城市防线的能量洪流。审配误判水势,是他对这种极端手段准备不足,也是他专注地面防御,意未曾覆盖到足以感知自然伟力的盲点。曹操一夜间加深壕沟,是集结人力强行改造地貌,导引自然之气的行为。洪水灌入城中,水位上涨,不仅破坏了建筑,更在生理和精神上折磨着守军与百姓。饥饿和寒冷进一步削弱了所有人的生存之气与抵抗之意。
城外辛毗用枪挑起袁尚印绶衣服,对着城头叫喊,这是一个充满复仇意念的象征性举动——向审配,也是向整个袁氏家族宣告他们所追随的统治者的覆灭。审配的反应是极度的暴怒与残酷。他无法忍受这种对他忠诚和袁氏气数的侮辱,他将这份愤怒转化为血腥报复,杀戮辛毗家八十余口,并将头颅抛下。这行为之残忍,将守节之意推向了极端扭曲的地步,用无辜者的鲜血和生命来扞卫一种已经失败的忠诚。这场发生在城头与城下的、由忠诚与仇恨激发的黑暗暴力,催生了可怕的血脉怨煞。亲眼目睹家人被杀的审荣,心中维系忠诚与亲情的平衡彻底被打破,转化为绝望与复仇。他的背叛,是他作为个体在残酷现实和家族内部冲突中,走向极端的最终选择。
审荣大开城门,曹兵杀入。辛毗带着刻骨的仇恨,一马当先冲进城中,用马鞭抽打被生擒的审配头部。他口中的贼杀才,是倾泻了家破人亡的所有悲愤与怨毒。审配被擒后,仍然保持着惊人的冷静与倔强。在徐晃面前,在辛毗面前,甚至在曹操面前,他的忠诚之意如钢铁般坚硬。他承认冯礼之过,不否认弩箭的缺乏,显示其心志的坦荡。他对辛毗的痛斥——“不似汝辈谗谄阿谀之贼”——是用他所坚守的道义高度去审判辛毗的背叛行为。面对曹操的招降,他断然拒绝,临刑时坚持向北而跪,将他作为袁氏臣子的臣节之意执行到最后一刻。审配之死,是一位乱世忠臣的悲壮挽歌,其纯粹而顽固的忠诚之意,在这黑暗的世界里如同一座孤峰,虽然被吞没,却矗立在忠义的史册上,令降者动容。曹操命厚葬他,或许是一种政治姿态,但内心深处,这个最复杂的枭雄,对这种极致的意,恐怕也抱持着某种难以言喻的理解或敬畏。
曹操入主邺城,这座累世豪族经营的核心之地,蕴含着北方最深厚、最稳固的地脉之气与累积的财富与人力之气。这是曹操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、政治手段,以及对人性和局势“意”的操弄,最终汇聚到自身麾下的巨大能量。他特赦陈琳,这位曾经用最尖刻的“笔墨之气”辱骂过自己及其祖上的文人,不是宽仁,而是极致的实用主义——这位文士的才能,正是曹操统治天下所需要的。其文笔蕴含的气与意能成为凝聚人心的利器,而非仅能用来攻击谩骂。将攻击性的气转化为建设性的气,正是曹操驾驭人才的手段。
最后的笔触落在了十八岁的曹丕身上。他初生时,“青紫云气,圆如车盖,覆于其室”,这是天地间祥瑞气脉与特定个体的呼应,一种被视为天子气的预兆,而非寻常出生。他年少早慧,展露逸才与各种技能,说明其心志与潜力不凡。但在此时,他不随父亲征战,却直闯被攻克的袁绍旧宅。跨入院门,拔剑而出,喝退阻拦的将领,这行动带着一种不容置疑、先发制人的冷酷。见到哭泣的袁氏妇人,没有怜悯,只有立刻产生的、强烈的占有或剪除的杀机。这行为并非只是一个征服者子嗣的傲慢,更是其心中潜藏的、对权力与资源的冰冷掠夺欲望的展现,或者是一种被乱世血腥和父辈行事风格潜移默化侵染后,展露出的冷酷与残忍。那句“欲杀之”,为后续的情节——曹丕与这些袁氏遗族的遭遇——以及可能由此衍生的血脉之债、家族怨恨与“怨煞”留下了阴森的伏笔。四世公侯的辉煌像一场破灭的梦,而留下的血脉,即将在这个胜利者的铁蹄下,面临新的黑暗。
正是:河北气脉归一统,枭雄意盛震宇穹。父辈心机子初显,踏血入府冷眼凶。
忠魂含恨随风散,残魂啼血古城中。王气飘渺伴刀剑,权柄手中握枯冢。
未知曹操将如何整肃河北,掌控这庞大的四州之地;曹丕将对袁氏遗孤做出何等处理;以及这片饱受战火和内斗洗礼的大地,其积累的深厚怨煞又将如何影响未来的走向,且看下文分解。